English
简体中文
繁體中文
العربية
Pусский
Español
한국어
Türk dili

» 知識中心 » 知識分享 » 了解ISO 16890:ePM1 / ePM2.5 /Coarse的測試方法和設備要求

了解ISO 16890:ePM1 / ePM2.5 /Coarse的測試方法和設備要求

發佈時間: 2025-05-21     來源: 本站

在現代空氣淨化應用中,客戶越來越關注過濾器對PM2.5、PM10 等顆粒物的實際過濾能力。 ISO 16890 是目前國際主流的標準,用於評估通風用空氣過濾器對不同粒徑顆粒的質量效率。

本文將簡明介紹如何根據ISO 16890 測試ePM1、ePM2.5、ePM10 以及Coarse 等分級效率,並解析與之相關的測試粒子、粒徑分佈、數據採集方法以及設備設計要點。


為什麼從EN779 過渡到 ISO 16890

ISO 16890 的製定不僅是為了統一國際空氣過濾器測試標準,更重要的是提升過濾器效率評價的科學性與可比性,確保結果能反映產品在真實使用中的性能。


為什麼引入IPA(異丙醇)去靜電處理?

很多現代過濾材料,特別是帶駐極電荷的無紡布,在初始狀態下效率非常高,但這種靜電捕集能力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因濕度、老化或顆粒負載而衰減。為避免“虛高”的效率評價,ISO 16890 要求對樣品進行IPA 蒸汽處理,以徹底消除電荷,測得的效率即為“最低效率”。

使用“初始效率與最低效率的平均值”作為等級判定依據,可以有效:

  • 反映材料真實物理性能

  • 提高結果穩定性與一致性

  • 保障不同類型材料的公平競爭

這也是該標準比EN779 更嚴謹、更具實際參考價值的重要體現。

傳統EN779 使用單點效率(0.4 μm)和計重效率做判定,但在實際環境中,空氣顆粒物分佈更廣。 ISO 16890 提供了更科學、接近真實的評估方式:

  • 依據粒徑加權質量效率

  • 與PM2.5、PM10 監測指標直接對應

  • 分類更具參考意義,適用於實際環境評估

測試粒子類型:DEHS 與KCl 各有側重

ISO 16890 推薦使用兩種測試氣溶膠:

粒子源

粒徑範圍

應用

DEHS

0.3 – 1 μm

測試細顆粒物(ePM1)效率

KCl

1 – 10 μm

測試中大粒徑(ePM2.5、ePM10)效率

這種搭配有助於全面覆蓋標準中所需的0.3–10 μm 粒徑範圍。


測試粒徑分佈與設備要求

ISO 16890 要求測試覆蓋粒徑範圍為0.3–10 μm,並將其劃分為13 個標準粒徑區段,用於計算各等級效率(ePM1、ePM2.5、ePM10)的加權質量效率。這些分段如下:

序號

粒徑區間(μm)

1

0.30 – 0.40

2

0.40 – 0.55

3

0.55 – 0.70

4

0.70 – 1.00

5

1.00 – 1.30

6

1.30 – 1.60

7

1.60 – 2.20

8

2.20 – 3.00

9

3.00 – 4.00

10

4.00 – 5.50

11

5.50 – 7.00

12

7.00 – 8.50

13

8.50 – 10.00

各分級效率的粒徑範圍為:

  • ePM1 :基於0.3 – 1.0 μm 範圍內的加權效率(前4段)

  • ePM2.5 :基於0.3 – 2.5 μm 的加權效率(前7段)

  • ePM10 :基於0.3 – 10.0 μm 的完整加權效率(全部13段)

因此,粒子計數器需具備以下能力:

  • 檢測範圍覆蓋0.3–10 μm

  • 至少劃分為12–13 個粒徑通道,與ISO 分段一致

設備需具備自動化數據採集與轉換功能,將粒子數濃度轉換為質量濃度,並根據ISO 16890 的分佈權重進行加權處理,從而準確得出各級分級效率。

標準將0.3–10 μm 範圍劃分為12 個粒徑段,每一段都需準確測量過濾前後粒子濃度變化。計數器必須具備完整分段檢測能力,尤其是以下粒徑整段覆蓋能力:

效率等級

對應粒徑段範圍(μm)

ePM1

0.3 – 1.0

ePM2.5

0.3 – 2.5

ePM10

0.3 – 10.0

  • 推薦設備:光學粒子計數器(OPC)、APS

  • 要求計數通道覆蓋上述完整粒徑段,至少12段分佈,具備≥500 個粒子統計能力

  • 測試方式:上下游交替採樣≥30 秒,轉換自動控制

  • 數據處理:粒子數轉質量濃度,加權求得分級效率


ePMx 的計算邏輯

ePM1、ePM2.5、ePM10 的效率均基於質量加權平均:

E_i:第i 段粒徑的效率

W_i:第i 段粒徑的質量權重(由ISO 提供分佈函數)

最終等級分類依據平均效率(初始與最低效率平均值)決定。


IPA處理與最低效率/平均效率定義

過濾器中許多材料通過靜電吸附提高初始效率,但這種效應在實際使用中並不穩定。因此,ISO 16890 要求通過最嚴格的IPA 蒸汽處理去除所有靜電,以確定材料的“最低效率”:

  • 最低效率:指經過IPA 靜電中和後的效率,反映物理結構捕集能力

  • 初始效率:材料未經處理時的性能,可能受靜電強化

  • 平均效率:二者平均值,為正式等級判定依據

例如:若初始效率為75%,最低效率為45%,則平均為60%,過濾器可歸為“ISO ePM1 60%”。


Coarse過濾器:另一種測試方法

若ePM10 效率< 50%,過濾器被歸類為“ISO Coarse”,不再基於粒徑效率,而是採用計重效率方式進行性能評估:

  1. 使用ISO A2 灰塵加載樣品

  2. 測試初始和終阻力點的樣品質量變化

  3. 得出:計重效率與容塵量

輸出指標:

  • 初始計重效率= 捕塵質量/ 餵塵總量

  • 容塵量= 達到終阻力前所容納的粉塵量(g)


報告內容包含哪些核心數據?

  • 初始效率、最低效率、平均效率

  • 分級效率(ePM1、ePM2.5、ePM10)

  • 粒徑效率分佈曲線

  • 加塵曲線與壓差變化

  • 對Coarse:計重效率與容塵量


測試設備的關鍵能力

一套符合ISO 16890 要求的測試設備,應具備以下核心模塊:

  • 管道與風機系統:提供穩定可調的測試風量(如500–4500 m³/h),保持流速穩定性

  • 油性/ 鹽性氣溶膠發生器:分別用於DEHS 與KCl 粒子的高效穩定發生,確保最大顆粒物10μmKCL粒子數量≥500/min

  • 加灰系統:支持標準A2 灰塵連續加塵,集成計量稱的系統自動讀取數據並記錄。

  • 粒子計數係統:支持0.3–10 μm 範圍內12段粒徑分佈採樣,符合分級測試精度要求

  • 數據計算與控制系統:控制系統風機發生器啟動,聯動計數器稀釋器等工作,自動採集上下游數據,執行效率計算、平均值評估和報告生成等。


小結

ISO 16890 的出現使過濾器測試更接近實際應用場景。理解其中效率測試邏輯與方法,有助於設計更有效的產品,也能幫助客戶對測試數據有更明確的認識。


如需了解更多關於標準、測試系統或設備集成方案,歡迎聯繫我們獲取詳細資料或演示報告。


SCPUR Technology——專業過濾器檢測系統,值得全球信賴

聯繫我們

版權所有©2021

  |  支持leadong.com  |  網站地圖